两三个人的公司如何年赚百万?互联网便是如此神奇的地方
前两天约人谈事,等人时刷了下抖音。
看到一个挺“有潜力”的作品。
有预感会火,便点了个喜欢。
打算回头在分析研究一波。
今天想起这事,打开一看,
呵,还真火了。
【一】
先说结论:为什么我判断他会火?
主要是因为他的文案:
“朋友的办公室,公司就他一个人;专门做没过市场通讯产品OEM的,今年利润就400多万,深圳就是创造财富制造神奇的地方”
文案短短50个字,却包含了不少争议性的内容。
办公室还不错,有会议、办公、茶桌……
1个人年入400万
外贸电商OEM项目
深圳一线城市的认同感
每一个特点都让人想说两句。
其中评论区讨论最多的,就是1个人年入400的事情。
这种事情可能么?
从互联网的角度来说,说得通。
但对于很多工薪阶层来说,不可能。
所以评论区成了两极分化的战场。
一方忙着质疑,一方忙着证明。
话题互动多了,作品权重上去了,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讨论,雪球便越滚越大。
【二】
逢管这是营销号还是真实案例。
作品的从0-1亲眼见证,还是感慨颇多。
人性啊人性。
永远都是有软肋的地方。
我分享过几个抖音起盘的案例:
其中有一个营销号非常有意思,
3个作品涨了6万粉丝。
作品1:郁郁不得志的认同感。
下雨的深夜,打车回家,感慨自己与好像没有快乐了。
作品2:人生逆袭的反差感。
经历过颓废和伤心,励志减肥,暴瘦40斤的完美逆袭。
作品3:爱情甜蜜到散场的唏嘘感。
两人从相识、想爱、结婚、生子、矛盾、离婚的聊天记录。
人在悲观的时候,看什么都像在嘲笑自己。
窒息的想找一个出口,一个懂你的人出现,便要紧紧抓住。
“我也是”
“同情你”
“加油啊”
……
不知不觉,一个减肥营销号便立稳了脚跟。
讲讲减肥,卖卖产品,收割情感。
一个年入百万的营销矩阵便成了。
而她背后的团队,不会超过3个人。
【三】
互联网,便是如此神奇的地方。
掌握关键词:资源整合,从此只做操盘手。
没钱?找有钱的合作;
没技术?找技术人才合作;
没产品?1688网是干啥吃的?
核心工作就是组局,日常工作就是外包。
项目成了,抽水分佣。
项目垮了,下个继续。
反正没出钱,一招空手套白狼。
这种玩法,
在改革初期叫“皮包公司”、“投机倒把”,
在互联网时代便叫“轻资产”、“低成本”。
要想2-3人,做出年入百万的利润。
起码得具备以下几个特性:
肯定不是实体制造业,否则轻不了。
肯定不是体力活动,而偏向价值传递的脑力活动。
只针对一个细分领域,而非做一条龙式的保姆式服务。
具备一定的“行业门槛”,不是谁想做就能马上做起来的。
大都是做有钱人的生意,否则难以大隐隐于市。
说来复杂,其实无非就是几个领域,
人脉、资源、专业、蓝海、套路……
要强调一点,
不是做了项目就能年入百万,而是得先有年入百万的能力。
【四】
有个沈阳的朋友小A,家里人脉很广。
父亲是正科级以上干部,母亲是国企高管,表哥是某品牌汽车4S店区域高管。
他赚钱的方法,便是帮忙牵线搭桥,介绍资源。
利用一些关系,拿下了某大超市的某个商品供应链,小打小闹一年都不止百万。
小B的在销售岗打拼多年,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资源。
时机成熟之后,辞职单干,每天的工作就负责了解甲方需求,对接乙方资源,或者是牵头搞合作,入股或者是拿项目佣金。
小C做中介出身的,深知卖铲子的稳定性。
了解到公众号赚钱,便打听起相关的服务。
每天混迹于各种公众号交流群:
有人为内容发愁,他提供写手资源。
有人为排版发愁,他提供排版团队。
有人为涨粉发愁,他提供迁移服务。
有人为变现发愁,他提供商务合作。
……
圈子大了,有了信息差,便能“投机倒把”。
【五】
门槛越高的行业,信息差便越大。
电子产品产业链
有人在华强北批发二手翻新手机,在闲鱼上卖,一单几百。
虚拟产品产业链
有人找了各种高客单价的课程,网赚泡妞小吃,每一单都是零成本。
羊毛党捡漏产业链
有人喜欢捡便宜,弄了个软件批量操作,一个支付宝活动都能撸80万。
内容搬运产业链
有人不生产内容只靠搬运,公众号搬到知乎,知乎搬到微博,微博搬到抖音,抖音搬到喜马拉雅,涨粉又快,广告费又多。
网红孵化产业链
有人掌握互联网规律,成了产品推手,想炒火一个人,便对接MCN机构。
大众都认为:
信息获取的越容易,知道的事情就应该越多。
但事实上是:
知道的事情越多,能掌握的事情反而越少。
到处都是TMD信息,真真假假,假假真真。
两三人年赚百万的风景,世界上确实存在很多。
那些所谓的“商机”,其实也不过一层窗户纸。
但你知道就简单,你不知道就难破天。
内行常说:我也是从两三百开始赚起的。
外行常说:你骗我,一定是没有讲真话。
他们总是讲不到一块去。
发表评论: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